审计新人撰写审计报告时的常见问题示例 |
发布时间:2020-11-24 21:55:44 浏览:3373 |
示例一 1.缺少主语 一个句子里没有主语,这种情况反复出现。 2.文字描述与表格数据不一致 还是责任心的问题 3表达模糊 “增长明显”,没有数字支撑,如何增长明显,难道让报告阅读者看表格中的数字自己计划? “存在一定差距”,这个“一定”是多少?审计报告可以用这样模糊的字眼? 4.用词不当 “基础工作踏实”,“扎实”更为妥当。 5.问题描述语言混乱 这种情况比较普遍,就不举例子了。 6.问题描述经不起推敲 例如,某问题描述中,前面讲了虚增费用的具体金额,后面又讲因为被审计单位不能提供具体材料而无法核实。 7.小标题的数字错误 小标题“四”后面就是小标题“六”了。 8.对大幅变化的数字不做说明 例如,业务人员突然增长了100%以上,为什么不把原因写上? 9.词语不完整 “提前全年计划”,应该是“提前完成全年计划”。 撰写审计报告的能力是反映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财务报表,净资产或者所有者权益就是审计人的真实能力和素质,资产是审计人员所受的教育、从业经历等,负债就是审计人员所欠缺的能力和素质。 示例二 1.对业务不熟悉 尤其对刚开始撰写审计报告的新手来说,审计报告中的一词、一句就能看出是否熟悉企业组织的业务。 2.缺少量词 这个只能理解是撰写者疏忽了。 3.语言不够精练 精练的语言一是需要长期的写作锻炼,二是需要报告撰写者在写作中认真斟酌。 4.直接把工作底稿的描述照搬到审计报告 工作底稿里的描述需要经过提炼加工后才能放入审计报告,并且还要便于报告阅读者的理解。 5.问题定性的信息点缺失 阅读者如果单单从定性的描述上,很难理解发生了什么问题。 6.问题描述里缺少时间 整个问题描述里,没有体现问题发生的时间,仅在举例中,列举一个时间。 7.文学用语登陆审计报告 “一席之地”、“不可或缺”,文学报告可以用这些词语,审计报告用这些词语不妥。 8.逻辑错乱 已经不是逻辑混乱了,已经是错乱了。不是他们错乱,就是我错乱了。“在成功筹建过程中”,“成功”已经是结果,又来“过程中”? 9.问题描述中有多余的信息 多余的信息不仅不能说明问题,还干扰了审计报告阅读者的理解。 10.放一些不便于理解的词语在报告中 审计报告的阅读者一般不会亲自参加审计项目,对写在审计工作底稿里的一些术语、简称等词语是不易理解的,因此审计报告撰写者应在报告中使用清晰易懂的词语。 11.审计报告电子文档的文件名过于简化 文件名一般是有规范要求的。 为什么有些审计人员在撰写审计报告中会经常犯同样的低级错误?这是不仅因为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问题,还因为考核的力度小以及缺少考核的标准。同时,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审计报告的评价标准某些方面可以量化,但某些方面不容易量化。 示例三 1.自创标准 例如,上级组织对被审计单位只下达了年度计划目标,而某些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中自创了半年计划目标。这其实只是时间进度的概念而已。当然,有些上级组织会对下级组织下达计划时间进度的指导意见,而不是硬性的考核。 2.句子意思表达混乱 一个句子里表达多种意思,意思忽左忽右,没有主题思想。 3.直接摘抄被审计单位的文字材料 有些审计人员直接把被审计单位的文字材料摘抄到审计报告中,不仅意思与标题不符,还参杂了主观色彩。 4.标点符号错用 例如:该用句号的用分号。 5.以前提示的问题重复发生 有些审计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已经被反复强调,再次发生的原因,不仅说明审计人员主动性不强,还说明不擅于总结经验。把以前经过审批通过的报告拿过来再看一下就知道该怎么做了。 6.没有进一步探究的意愿 仅仅把数据放在审计报告中,没有去探究数据背后更多的信息。这个不仅是审计报告撰写时的思维习惯,还代表了审计检查中的思维习惯。 说明:上面这些文字写于2016年,针对新人在撰写审计报告常见问题进行了流水账式的罗列。当然,这不是给那些犯错的审计新人“记黑账”,只是想提醒他们少犯低级错误。相信现在的审计人员已经基本不会犯以上这些错误了... |
上一条:离任审计的程序 |
下一条:签合同,总是有些细节需要特别注意 |